好公式网用指标公式为投资注入科技力量!
您的位置:好公式网指标运用热钱是指什么 哪些钱是热钱 热钱有哪四高特征?

热钱是指什么 哪些钱是热钱 热钱有哪四高特征?

对于咱们股民来说,热钱这个名词应该不陌生,但是很少有人真正懂得它的含义。在专业的金融书籍里面,热钱(Hot Money/Refugee Capital),又投机性短期资本,是指只为追求最高报酬以最低风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从动机上来说,热钱是追求汇率变动利益的投机性行为,通俗来说,无非就是为了赚取汇率波动的那个差价而已。在当今的外汇市场上,热钱的流动增加了外汇市场的不稳定性,因此,如何稳定投资者的心理预期,是一个非常艺术的问题。

在资产市场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热钱不会只呆在银行里,而是投资于股票市场或房地产市场去追逐更高的收益。因此,只要国内资产市场的收益率加上美元对人民币贬值的幅度大于美元的利率,那么 热钱在国内投资的收益要比在国外投资的收益大,热钱流入会获得更高的收益。热钱之所以游来游去、忙里忙外、热得发烫,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以钱生钱,获取高额资金回报。假定资产市场的年平均收益率为15%,美元对人民币的贬值幅度为10%,美元的利率为2%,则热钱获得资产市场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收益率为15%+10%=25%,因此热钱获得的利润为25%-2%=23%。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热钱的目的纯粹是为了投机盈利,而不是为了投资实业、创造就业、提供商品或服务。这也是热钱与投资的最大区别。

热钱是什么.jpg

通常所说的热钱,是指大额流动短期资本,但在分析我国的热钱问题时,可以把所有制度外流人的、以追求差价收益为目的的国际资本都看作是热钱。也就是说,其中既包括国际短期资本,也包括中长期资本。虽然大概的定义可以这样说,但是如何甄别热钱以及确定热钱的数目大小,却非易事。因为热钱的性质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相互转化,一些长期资本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转化为短期资本,短期资本可以转化为热钱,关键在于经济和金融环境是否会导致资金从投资走向投机,从投机走向逃离。而我国现行实际上的固定汇率制度和美元持续贬值的外部金融环境,造就了热钱进出的套利机会。热钱在国内市场的分布主要有: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商品期货市场,黄金市场,民间金融市场。

热钱进入的国内金融市场的渠道多达十余种,目前的主要渠道有:其一,国内的企业与国外的投资者联手通过虚高报价、预收货款、伪造供货合同等方式制造的虚假贸易;其二,外商投资企业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投资项目等理由申请的增资扩股;其三,通过货币转换和跨地区流转操作的办法;其四,通过境外地下钱庄;其五,通过货柜车夹带现金;其六,海外华侨对国内亲属汇款的赡家款。

目前,热钱规模的计算公式通常是:

热钱=某年某国增加的外汇储备数额-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贸易顺差金额

海外热钱来源.jpg

热钱具有的四高特征:(1)高收益性与风险性:追求高收益是热钱在全球金融市场运动的最终目的。当然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因而热钱赚取的是高风险利润,它们可能在此市场赚而在彼市场亏、或在此时赚钱而在彼时亏,这也使其具备承担高风险的意识和能力;(2)高信息化与敏感性:信息化使得投资者对一国或世界经济金融现状和趋势,对各个金融市场利差、汇差和各种价格差,以及相关的国家经济政策等有迅速的反应。(3)高流动性与短期性:基于高信息化与高敏感性,有钱可赚它们便迅速进入,风险加大则瞬间逃离。表现出极大的短期性、甚至超短期性,在一天或一周内迅速进出;(4)投资的高虚拟性与投机性:热钱从证券和货币的每天的价格波动中取得利润,即以钱生钱。热钱的投资既不创造就业,也不提供服务,其有极大的虚拟性、投机性和破坏性。

热钱中的游资.jpg

热钱既然是来投机的,那就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尤其是热钱的大量涌入,会对我国经济造成以下危害:一是热钱进来对经济造成推波助澜的虚假繁荣。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热钱在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同时,乘机在其他市场如房地产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以及其他市场不断寻找套利机会;二是增加外汇储备规模,扰乱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加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三是人为加大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压力,我国现行的汇率体系,以及美元持续贬值,才能吸引热钱进来。因此,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 随着流入热钱的增多,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就会越大;四是有朝一日热钱的大量涌出。会使经济发生剧烈波动甚至可能会造成经济的崩溃。

热钱犹如昙花,一旦它开花展示出最绚丽迷人的一面之后,也必将匆匆凋谢离去,留下的只有一地鸡毛。因此如何准确的预估其规模和进入的时间和节奏以采取相应的手段,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毕竟金融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稍有闪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这是谁也无法承受的。

    相关指标运用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爱看

    学了又学